自动遍历测试参数(参数化数据驱动)

精选笔记 bchgfjyf56547 2024-04-24 11:33 8 0

一、软件测试的流程是什么

软件测试的基本工作流程,大致梳理一遍。

首先,作为测试人员需要学习并了解业务,分析需求点

为什么测试人员要参加需求分析?也就是进行测试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什么?

第一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功能需求:1)对测试范围进度量 2)对处理分支进行度量 3)对需求业务的场景进行度量 4)明确其功能对应的输入、处理和输出 5)把隐式需求转变为明确。

第二、明确测试活动的五个要素:测试需求是什么、决定怎么测试、明确测试时间、确定测试人员、确定测试环境:测试中需要的技能,工具以及相应的背景知识,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等等。测试需求需要做到尽可能的详细明确,以避免测试遗漏和误解。

怎么进行测试需求分析?

第一、确认功能(业务功能、辅助功能、数据约束、易用性需求、编辑约束、参数需求、权限需求、性能约束):

1、业务功能:与用户实际业务直接相关的功能或者细节

2、辅助功能:辅助完成业务功能的一些功能或者细节,例如:设置过滤条件

3、数据约束:功能的细节,主要是用于控制在执行功能时,数据的显示范围,数据之间的关系等

4、易用性需求:功能的细节,产品中必须提供,便于功能操作使用的一些细节,例如:快捷键等

5、编辑约束:功能的细节,在功能执行时,对输入数据项目的一些约束条件,例如:只能输入数字等

6、参数需求:功能的细节,在功能执行时,需要根据参数设置不同,进行不同处理的细节

7、权限需求:功能的细节,在功能执行的过程,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处理,不包括直接限制某个功能的权限

8、性能约束:功能的细节,执行功能时,必须满足的性能需求

第二、场景分析

1、考虑场景的调用者:考虑每一个场景提供的服务是供哪些外部模块或者系统调用的,找出所有调用者。调用前提,约束都要考虑。每一个调用都可以考虑成一个大的业务流程(一般和外部有交互的业务出错率比较大,需要重点关注)

2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场景之间的:形成内部业务流程,需要分析每个场景之间的约束关系,执行条件,组织出各种业务流程图

第三、挖掘隐性需求

这需要测试工程师的经验积累:1)常用的或者规定的业务流程 2)各个业务流程分支的遍历 3)明确规定不可使用的业务流程 4)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该不可使用的业务流程 5)其他异常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操作

以上是粗略的讲解了如何进行测试需求分析,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编写整个测试计划,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考需求规格说明书,这个阶段一般情况下是测试主管编写的。包括测试人员,测试时间,测试工具,以及测试方法等。

接下来就是测试用例设计:

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最核心的模块,在执行任何测试之前,首先必须完成测试用例的编写。测试用例是指导你执行测试,帮助证明软件功能或发现软件缺陷的一种说明。用例设计好后进行审核。这个地方该讲的东西就多了,如何设计测试用例,设计测试用的方法,怎么进行测试用例的审核等等。

第一、如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

编写测试用例之前我们需要对项目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,对要测试什么,按照什么顺序测试,覆盖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,作为测试用例的编写者不仅了解要有常见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,同时需要了解被测软件的设计、功能规格说明、用户试用场景以及程序/模块的结构。

步骤:

1、测试需求分析:从项目部拿到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后,开始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,通过自己的分析、理解,整理成为测试需求,清楚分析出被测试对象具有哪些功能。明确测试用例中的测试集用例与需求的关系,即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集对应一个测试需求。

2、业务流程分析:分析完需求后,明确每一个功能的业务处理流程,不同的功能点作业务的组合,以及项目的隐式需求。如遇复杂的测试用例设计前,先画出软件的业务流程。从业务流程上,应得到以下信息:

A、主流程是什么?

B、条件备选流程是什么?

C、数据流向是什么?

D、关键的判断条件是什么?

3、测试用例设计

完成以上两步则可进行测试用例设计,功能测试用例,应尽量考虑边界、异常、性能的情况,以便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。设计测试用例的常见方法:1)等价类 2)边界值 3)因果图 4)判定表 5)状态迁移 6)正交实验 7)场景法 8)错误推断(注意:编写测试用例时,我们尽可能取的不应该是有效等价类而应该是无效等价类)

4.编写完成后自我检查以及部门内部评审:

1)测试用例本身的描述是否清晰,语言准确;是否存在二义性;

2)测试用例内容是否完整,是否清晰的包含输入和预期输出的结果;测试步骤是否清晰;

3)测试用例中使用的测试数据是否恰当,准确;

4)测试用例是否具有指导性,是否能灵活的指导软件测试工程师通过测试用例发现更多的缺陷,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;

5)是否考虑到测试用例执行的效率。对于不断重复执行的步骤,是否保证了验证点相同;或者测试用例的设计是否存在冗余性等。这些都可能导致测试用例执行效率低下;

6)画出软件需求跟踪矩阵,验证测试用例是否完全覆盖了需求,验证测试用例的覆盖性;

7)测试用例是否完全遵守了软件需求的规定。这一点其实有一些难做到。考虑到时间/成本的关系,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。

具体详细内容可参考《如何有效的进行测试用例评审》

5.测试用例更新完善

测试用例编写完成之后需要不断完善,如遇需求更改或功能新增时,测试用例必须配套修改更新,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设计测试用例时考虑不周,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完善;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客户反馈的软件缺陷,而缺陷又是因测试用例存在漏洞造成,也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完善。

紧接着就是在测试过程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得测试用例执行过程

首先搭建测试环境,准备好测试数据,进行预测,预测通过之后,按照测试用例进入正式测试,有效的测试执行可以将测试用例发挥最大的价值。因此,测试用例规范执行有助于更好的发现代码中存在的缺陷。根据个人测试工作经验,好的测试执行应该包含如下内容:

1、测试执行中评估测试执行时间不足,需及时上报风险。满足质量优先,进度其次原则。

2、测试用例按优先级顺序执行,通常是基本、详细和异常顺序执行。

3、未执行用例、标志为删除或者无效的用例,需注明原因。

4、执行过程中有疑问的测试用例(场景、操作步骤、检查点等)需找测试设计人员澄清。

5、测试执行需对用例描述的检查点逐一检查,避免遗漏。

6、重视不易重现的缺陷场景,可能是一个bug。

7、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前期设计遗漏用例需补充到用例文档并执行验证。

8、建议测试人员交叉执行重复测试用例,用例执行对相同测试人员有免疫性。避免可能的缺陷一直遗漏到现网。

9、如有需要,建议保留测试结果,结果可视。也便于不同版本间的测试结果对比。

10、已确认问题需及时按照问题单提单要求(规范和缺陷定级)提单。

11、跟踪问题单修复情况并回归验证问题单。

12、每轮次测试结束,find一下是否有core文件产生。

13、测试结束,将最终测试用例文档上传到归档目录,实现用例重用。

以上是真对一般的软件测试流程,如果是自动化测试得话,应该还有根据测试用例进行脚本编写,运行脚本等。

在测试用例执行过程中,包含了:功能测试阶段、缺陷跟踪阶段(bug tracking)、回归测试阶段、系统测试阶段、验收测试阶段等(系统已满足测试条件(开发完成),按照已经评审过的测试用例依次执行,执行过程中及时记录问题,将问题及时提交到QC上,要跟踪缺陷。等开发修复后进行回归测试,确认修复后关闭缺陷,如果说该问题要更新而生产上未进行验证,就把缺陷状态改为生产未验证。对有异议的缺陷经甲方、开发和测试三方进行沟通讨论,由甲方最终确定处理方式。在测试过程中也会碰到对需求有异议,会反馈给经理,由经理与甲方沟通来对该需求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,最终还是由甲方来确定具体根据各个公司的业务流程而不一样)。

最后已达到准出要求的根据测试情况写测试报告,对整个测试过程和版本的质量做一个评估

测试报告是指把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文档,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,为纠正软件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供依据,同时为软件验收和交付打下基础。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文档产出物。优秀的测试经理或测试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档编写能力,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包含足够的信息,包括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,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以及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分析。

测试报告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目录:

首页

引言(目的、背景、缩略语、参考文献)

测试概要(测试方法、范围、测试环境、工具)

测试结果与缺陷分析(功能、性能)

测试结论与建议(项目概况、测试时间测试情况、结论性能汇总)

附录(缺陷统计)

至此并不算最后的完结工作,软件测试还包含了线上功能检查、当前版本问题反馈以及改进建议等。这样才算是软件测试最终结束,软件测试是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。

二、参数化数据驱动

在自动化测试中,经常会遇到如下场景:

这里只是随意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,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场景。总结下来,就是在我们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中存在参数,并且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参数去运行。

经过概括,参数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:

然后,对于参数而言,我们可能具有一个参数列表,在脚本运行时需要按照不同的规则去取值,例如顺序取值、随机取值、循环取值等等。

这就是典型的参数化和数据驱动。

如需对某测试用例(testcase)实现参数化数据驱动,需要使用 Parameters函数,定义参数名称并指定数据源取值方式。

参数名称的定义分为两种情况:

数据源指定支持三种方式:

三种方式可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进行灵活选择,同时支持多种方式的组合使用。假如测试用例中定义了多个参数,那么测试用例在运行时会对参数进行笛卡尔积组合,覆盖所有参数组合情况。

使用方式概览如下:

将参数名称定义和数据源指定方式进行组合,共有 6种形式。现分别针对每一类情况进行详细说明。

对于参数列表比较小的情况,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在 pytest中指定参数列表内容。

例如,对于独立参数 password,参数列表为 ['aA123456','A123456',''],那么就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配置:

进行该配置后,测试用例在运行时就会对 password实现数据驱动,即分别使用 ['aA123456','A123456','']三个值运行测试用例。运行日志如下所示:

可以看出,测试用例总共运行了 3次,并且每次运行时都是采用的不同 password。

对于已有参数列表,并且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,比较适合的方式是将参数列表值存储在 CSV数据文件中。

对于 CSV数据文件,需要遵循如下几项约定的规则:

例如,password的参数取值为"aA123456","A123456","",那么我们就可以创建 password.csv,并且在文件中按照如下形式进行描述。

然后在 pytest测试用例文件中,就可以通过内置的 Parameterize(可简写为 P)函数引用 CSV文件。

假设项目的根目录下有 data文件夹,password.csv位于其中,那么 password.csv的引用描述如下:

即 Parameters函数的参数(CSV文件路径)是相对于项目根目录的相对路径。当然,这里也可以使用 CSV文件在系统中的绝对路径,不过这样的话在项目路径变动时就会出现问题,因此推荐使用相对路径的形式。

对于没有现成参数列表,或者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动态生成参数的情况,可以通过在 debugtalk.py中自定义函数生成参数列表,并在 pytest引用自定义函数的方式。

例如,若需对 password进行参数化数据驱动,那么就可以在 debugtalk.py中定义一个函数,返回参数列表。

然后,在 pytest的 Parameters中就可以通过调用自定义函数的形式来指定数据源。

另外,通过函数的传参机制,还可以实现更灵活的参数生成功能,在调用函数时指定需要生成的参数个数。

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多个参数,例如 username和 password,那么就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配置:

进行该配置后,测试用例在运行时就会对 password和 error_code实现数据驱动,即分别使用

{"error_code":"0","password":"aA123456"}、

{"error_code":"3007","password":"A123456"}、

{"error_code":"3001","password":""}

运行 3次测试,并且保证参数值总是成对使用。

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多个参数,例如 username和 password,那么就可以创建 username_password_errorCode.csv,并在文件中按照如下形式进行描述。

然后在 pytest测试用例文件中,就可以通过内置的 parameterize(可简写为 P)函数引用 CSV文件。

假设项目的根目录下有 data文件夹,username_password_errorCode.csv位于其中,那么 username_password_errorCode.csv的引用描述如下:

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多个参数,实现方式也类似。

例如,在 debugtalk.py中定义函数 get_account,生成指定数量的账号密码参数列表。

那么在 pytest的 Parameters函数中就可以调用自定义函数生成指定数量的参数列表。

完成以上参数定义和数据源准备工作之后,参数化运行与普通测试用例的运行完全一致。

采用 hrun命令运行自动化测试:

采用 locusts命令运行性能测试:

区别在于,自动化测试时遍历一遍后会终止执行,性能测试时每个并发用户都会循环遍历所有参数。

三、测试脚本的基本信息

概述

更改目标软件时,需要对测试过程进行局部的可控制的变更。这将使得测试过程和测试脚本对目标软件的变化有更大的应变能力。例如,假设软件的登录部分已经改变。在遍历该登录部分的所有测试用例中,只有关于登录的测试过程和测试脚本需要进行改变。

测试脚本是针对一个测试过程的。一个测试过程往往需要众多的数据来测试。通过自动录制得到的脚本,所有的输入数据都是常数,是固定的。

如果需要使用一个测试脚本测试多组数据,就需要对脚本进行参数化,把固定的常数修改为来自数据源变量。